第四十一章 夜行漫记(其二):德彪西、拉威尔-《旧日音乐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股远比上层更加沁凉的气息,从这片声音的坟场中弥漫开来,谈不上刺骨,却让灵体和神性的温度不可逆转地缓缓下降。

    没有任何阻碍或延缓的方法。

    那层由吉他和曼陀铃引出的、裹覆范宁身影的奇异釉质色彩,都无法起到作用了。

    范宁抓紧时间,先在这片深暗的海面上水平漂浮,找寻起来。

    理论上来说,以范宁目前对时空的感知理解,“现代艺术”再往前推一个时代,应该大约就是在这一深度。

    但这次不如之前那么好找了。

    虚界本身就是稀薄无垠的。

    尤其这片“声骸之海”,放眼望去,它简直庞大到了一个恐怖的令人崩溃的境地!可能千万重世代历史长河中的“水流”,最后都无声坠落汇到了这里.

    范宁维持着“夜行漫记”的演奏,但音乐的色彩悄然转变,为了更清晰地回应那些“朝向”的特性,乐章中片片悬浮的、延迟解决的和声,此刻都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。

    墨玉石的光晕荡漾出“不休之秘”的波纹,旋律线条随即也不再清晰锐利,而是变得破碎、闪烁,如同阳光透过摇曳的树叶,洒下斑驳陆离的光点。

    体感上过了许久的时间。

    范宁终于“看到”前方虚无的色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浓郁的“色彩”与“情感”在期颐等待。

    印象主义的迷雾,正在那片奇异的区域翻涌,只有他能从灰白的世界中看见。

    他看到了在“声骸之海”中上下沉浮的色彩粒子,它们汇聚成一片光与影的沼泽,微小又变幻不定。

    有一团星云在期间懒洋洋地舒展着,形态难以捉摸,时而像《大海》的波光粼粼,时而如《牧神午后》般慵懒暧昧,抑或《意象集》那般弥漫着色彩的诗意。

    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大师,阿施尔-克劳德·德彪西的残响。

    还有一处,结构奇异而美丽的镜面花园,所有的情感与幻想,都被囚禁在绝对精确的节奏与无可挑剔的配器之中,折射出冰冷而炫目的光华。

    另一位印象主义“新月”巨擘,莫里斯·拉威尔。

    范宁以音画般的接引程式遥相呼应,竖琴与长笛奏出短促而绚丽的乐句,如同莫奈笔下瞬息万变的睡莲,弦乐器的震音则像是雷诺阿画作中跃动的光斑。

    而后,“格言动机”再次浮现,被他赋予了钻石切面般的璀璨与精确,如《水之嬉戏》中清澈流淌的琶音,如《夜之幽灵》里那种带有一丝邪异的非人的完美。

    它们化作了两道瑰丽而朦胧的光流。

    这片海域中更多的其他绚丽光点也随之升腾而起。

    诗人马拉美、作家龚古尔兄弟、画家莫奈、毕沙罗、雷诺阿、德加、西斯莱
    第(2/3)页